首頁

2024/06/03

〈臺北 ‧ 捷運北門站〉國立臺灣博物館 ‧ 鐵道部園區 ~~ 鐵道迷光源氏計畫,一探台灣火車的前世今生





隨著對於台灣這塊我們生長、成長於此的土地,日益漸深的備受重視,國立臺灣博物館似也因之而逐步拓展規模,像這次造訪的鐵道部園區 (於 2020 年 7 月開幕),我從 2018 年 2 月獲悉相關訊息後便已開始引頸期盼,如今方才一探 (哇!足足相隔 6 年之久)。其實,鐵路建設對於台灣發展有著莫大的重要性,所以來 "鐵道部園區" 一探台灣火車的前世今生,就顯得格外別具意義。

鐵路建設之所以對台灣非常重要,乃是從產業發展的觀點出發,包含糖業、林業、鹽業、礦業等,均可探見台灣鐵路的多樣風貌,儘管其核心概念同樣都是 "運輸"。而隨著人口遷移、城鎮蛻變而來的人潮起落,也能透過鐵路發展的興衰,見證當地的歷史過往,因此鐵路建築的本身,亦承載著人們對歲月流逝所積累出的情感。

到 "鐵道部園區" 來,除了細細品味關於台灣火車的常設展,以及園區內各棟歷史建築外,期間限定的特展,諸如林野:力的交界當我們同宅一起:公宅設計與理想現代生活等,也都饒富教育意義,盡展台灣自然人文薈萃之美。改天找機會,我還要再去造訪其他縣市的鐵道博物館,好好的、更加深度的,透過鐵道來認識台灣 ─ 這美麗的寶島、我們的故鄉。



鐵道部內有諸多不同主題的陳列室
像 B7,就在講述台灣火車發展史
當中的 "木造車站" 這一環節
包含車站外觀 [右上]
與內部值勤 [左] 的擺設
如此就不必再跑菁桐一趟了
(其實感受還是不太一樣啦 ~)




對於許多考生而言
有著美好寓意、預祝考試順利
的 "追分成功" 火車套票
始終是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頁

那麼到鐵道部來
了解台灣火車發展史時
自然也要好好敘說
"車票" 製程與小細節 [上排]
像是以底紋顏色區分搭乘車種
(自強-橘、莒光-粉、復興-綠)
同時一窺印製機器的樣貌 [下排]




在我記憶當中,火車只搭過自強號
以及普快車而已
對於莒光號則完全沒有印象

沒關係,鐵道部 B3 陳列室
直接百分百原汁原味復刻 [右]
搭配不停向後奔馳的車窗景色
令人彷彿置身莒光號上的錯覺
好適合點播這首歌:
萬芳 ─ 慢火車




鐵道部二樓最有意思的陳列室
就是 "動態模型展"
展演場次為:10:00、10:30、11:15、
11:45、13:00、14:00、14:45、
15:15、16:00、16:30

時間點設定為 1910 及 1980 年代
地域為臺北車站周邊
可俯視臺北車站、扇形車庫、淡水線
、臺北工場等諸多地標、地景
相當有意思

不過,若想以相同鳥瞰模式
飽覽全臺灣鐵道風采
我倒是很推薦位於高雄的
哈瑪星台灣鐵道館






鐵道部園區
除了主建築 "鐵道部" 外
還有其他 7 處相關聯建築
並同屬法定文化資產

圖為 "工務室"
為洋式風格木造單層木造建築
目前其在空間規劃利用上
可謂是小小孩兒的最愛喔 ~~~




Ta-Dah,"蒸氣夢工廠"
便位於 "工務室" 的前半段

限高 110 公分以下人員乘坐
我覺得非常適合幼兒園的小朋友
來體驗一下搭乘火車的感覺
以及軌道電動車 [右上] 的魅力

鐵道迷就是要從小培養啊 ~




"工務室" 的後半部
則以多媒體、紀錄照片與文字
保留整修鐵道部園區的歲月記憶

其中最觸動我的就是
"古蹟修復現場,沒有標準答案"
的這一段文字描述
內容摘述現場修復時的各方論點
不僅僅要根據事前考證、研究
更需考量遺址現地實況
並審酌堪用是否等同耐用
等眾多建築專業因素
一步一腳印的慢慢修復

這也讓我聯想到 "台北植物園"
內的古蹟 "欽差行臺"
還曾被誤認為是 "巡撫衙門" 呢!
可見古蹟修復真的很難 ~






位於園區西北側的 "防空洞" [左]
是當時的戰時指揮中心
現未開放參觀

造型獨特、典雅的 "八角樓" [右下]
當年竟是男廁!!!
除展示、簡介園區內各歷史建築外
並作為園區定時導覽集合處
(每日 10:30、14:30)

無障礙出入口 [右上]
造型頗有火車月臺、乘車處的 Fu






曾經的 "電源室" [左]
如今則為餐飲販售部 [右上]
不過造訪當日並未營業

但無妨,畢竟鄰近
臺北車站、西門町與迪化街
周邊自然是超多好吃的
黑米旨燕大稻埕魯肉飯






曾經 "職員食堂" [左]
為一處木造二層洋式建築
現作為紀念品販售處 [右排]






園區內相對不起眼的 "斷垣殘壁"
竟然是清代機器局遺構
(東側圍牆與石板道)

這點倒是跟保留有臺北監獄圍牆
榕錦時光生活園區異曲同工





~~~~~~ 延伸閱讀 ~~~~~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